首页 | 金融服务法总论|证券和金融商品交易法|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公法|金融税法|环境金融法|国际金融法|法金融学
中财法学论坛|国外动态|金融服务法评论|金融服务法研究咨询报告|金融法案例|金融法规速递|金融消费者教育|课程与课件|金融法考试
 今天是
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年会通知 | 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通知      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22年会成功举行      【年会通知】完善中国特色金融服务法治建设研讨会 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邀请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财法学论坛
法学硕士研究生 《经济法总论》 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进(三)
邢会强 沈安琪 张龄方
上传时间:2018/3/15
浏览次数:515
字体大小:
关键词: 经济法学 经济法总论 课程建设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从各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的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三 大类别———学术型、实务型和通识型。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位应属于学术 型教育。但鉴于新形势的变化,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适当地加入一些实务型教育的成 分。就我国目前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经济法总论》而言,还存在着授课内 容陈旧、与实务脱节、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今后,该课程的授课方式应更加注重 师生互动,在 “老师讲”与 “学生讲”之间取得平衡;授课内容应更加务实,应回应时 事热点问题,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实践中的 难点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锻炼与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综述与写作能 力。建议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一本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 《经济法总 论》统编教材,进一步凝聚学界共识。

三、法学硕士研究生《经济法总论》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经济法总论》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有以下方面的改进:

(一)授课方式应注重师生互动与平衡一方面,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主要是进行知识上的指引,并且老师的学术成就也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老师更多地扮演的是引路人和榜样的角色。一位经济法老师回忆说,她当时上研究生时,导师就什么也没说,总是带着她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一次次参加之后她越来越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那么多热衷于学术的人,那么多有趣的问题,自己也就慢慢萌发了想要成为经济法研究者的上进心,这种上进心是难能可贵的,它是学生在学术的海洋中远航的动力。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进行讨论,则会有着头脑风暴式的效果。此外,学生自身的参与愿望也比较强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积极引导他们思考,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主要由学生讲授的授课方式中,应适当增加老师讲授的比重。尤其是对于那些成果卓著的知名经济法学者,学生(尤其是那些外校考进来因而本科没有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仰慕已久,希望多听其讲课,听他们讲课是一种享受,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在课堂中学生做报告占据了太多课时,老师讲得太少,学生觉得遗憾,希望这些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讲授或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综上所述,在主要由老师讲授的方式中,学生希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老师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在学生在课堂中占较大比重的讲授方式中,学生则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一些。这反映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所占比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在二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老师讲得恰到好处,需要授课老师加以重视,仔细斟酌。

(二)授课内容应更加务实

1.应有效回应时事热点问题
前已述及,与时事、实践“脱轨”是某些老师在《经济法总论》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而在分专题由学生讲授的授课安排中,也有学生希望老师的专题设置能够更加合理,在聚焦传统理论的同时也要对热点问题予以涉及。因此,不论是老师讲授还是由学生进行专题报告,都是应该对热点问题予以关注与回应。

2.培养硕士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方面,则应该多侧重于分析热点问题,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我国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提炼更接地气,也需要授课老师紧密跟踪我国经济法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

3.侧重学术写作综述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法学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论文写作,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这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训练。发现问题,或者说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知识,涉及较广的知识面。而推荐书籍、期末考核撰写小论文、积极为学生联系讲座等,都是扩大学生眼界的方式。当然,问题来源于实践,实习也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析问题需要有较强的资料检索能力、阅读文章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分析问题还需要一定逻辑或者说思路。老师有着丰富的论文撰写经验,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总之,应注重培养、锻炼与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综述与写作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研究”生。

(三)尝试编写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经济法总论》统编教材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经济法学》〔2〕凝聚了中国经济法学界最新的共识,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这是一本针对本科生的教材,不适合于法学硕士研究生。建议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一本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法总论》统编教材,将近三十年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总论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是梳理与总结“理念经济法”与“规则经济法”〔23〕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凝聚学界共识,提炼能回应热点问题、有解释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法理论,供各校硕士生教学参考和选用。

 
 
分享到: 豆瓣 更多
【打印此文】 【收藏此文】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公众微信二维码
建议使用IE6.0以上1024*768浏览器访问本站 京ICP备14028265号
如果您有与网站相关的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financialservicelaw@126.com),我们将做妥善处理!
版权所有©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转自"中国金融服务法治网"
欢迎您!第 位访问者!